星期五, 七月 17, 2009

旅行的意義



















旅行的意義是什麼? 因人﹑因時﹑因地﹐而異。

30-06-09到06-07-09﹐ 我們一家﹐去了一趟台灣之旅。這一次的意義有幾個:
一﹑完成計劃已久卻一直擱在心裡的計劃-帶勞碌一生的父母到國外去走走﹔
二﹑一家人可以暫時拋開生活壓力好好聚首﹔
三﹑讓我在進入婚姻之前﹐還沒有家庭束縛的時候好好陪伴家人。

台灣﹐一塊我們既陌生卻又熟悉的土地。旅途的每一站都是我們通過各種媒介而耳熟能詳的地方:

台北 (30-06-09 – 4-07-09)
年輕朝氣的西門丁﹑悲情山城九份﹑尋找老滋味的淡水老街﹑浪漫唯美的漁人碼頭﹑亞洲最高的台北101﹑流行成衣批發聖地五份埔﹑享負盛名的士林夜市(卻是是名過其實的讓人失望)﹑愛書人必到的誠品書店 (三層樓琳琅滿目的書本﹐讓人目不暇接﹐無從逛起)﹔

花蓮 (4-0709 – 6-07-09)
在太平洋海岸線旁的南濱夜市﹑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砂卡鐺步道﹑一樣座落在太平洋海岸線的七星潭。

一家五口各有不同的旅行目的﹐從各自不一樣的視角去體驗寶島的風景﹑人文風情﹑交通住宿和飲食。共同分享﹐也各自藏起各自的印象記憶。

台北﹐一座新舊共融的城市﹐我們所經過的每一條街道﹐看到的是規劃不協調的新舊參差﹐交通便捷的四通八達﹐食物種類的繁多。花蓮﹐沒有高樓大廈﹐沒有公車﹐沒有城市化的方便﹐卻有著淳朴的寧靜和舒坦自然的小城風情。

旅途上的風景沒有太多的驚喜﹐反之﹐有些微的失望。反而﹐家人不經意的角色調換﹐才是這趟行程的新奇體驗。角色的調換是照顧者和被照顧者之間的調轉﹐也就是父母照顧子女還是子女照顧父母的明顯轉變。

父母親年近花甲﹐雖然外表上比實際年齡看來年輕﹐而且健康狀態一向不錯﹐但畢竟已上了年紀。這一次的旅行﹐沒有導遊﹐沒有旅行巴士﹐第一次出訪異國﹐便已自助方式旅遊﹐路途中難免有許多迷路尋路的過程﹐這些﹐需要的是應付腳程的體力。他們的體力能否負荷﹐是我的疑慮。此外﹐我們一家家庭凝聚力雖然強﹐感情親密﹐但卻又常因顧慮彼此感受而變得客氣起來﹐不把心裡的真正感受表達出來是常有的事。也因此﹐我和妹妹們一路上總不忘多問: 肚子餓了嗎? 水喝得足夠嗎 ? 睡的好嗎? 吃的夠飽嗎? 手上提的東西會太重嗎 (時不時總有幾個人搶著幫忙提袋子的小鬧劇上演)? 背包會不會過重? 在等待捷運列車﹑巴士時總不忘提醒老爸老媽: 有位子就坐﹐別讓來讓去﹐免的到站時你們站都站累了。(這一點﹐老媽總算聽話﹐每每上車後看到有空位﹐她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就坐下來﹔老爸呢﹐自襯不需要座位﹐常愛把位子讓出。而平時不屑與人爭位的我也厚著臉皮不顧形象的為父母罷位﹐惹來當地人不少的不屑眼光)

這些叮嚀何嘗不是我們孩提時候常掛父母嘴邊的聲聲關懷話語? 如今, 我們不經意的關心動作﹐在父母聽來﹐是怎樣的一番感受? 他們是很欣慰的接受了這樣的角色對調﹐還是會抗拒這樣的被照顧?

我的耐性一向很糟糕﹐很容易就因小事而抓狂。因為沒有耐性﹐我也是一個不太懂得照顧人的人。在旅途中的幾次失去耐性而讓脾氣爆發﹐便印證這一點。失去耐性的原因很多時候是因為家人常在要先繼續行程還是先用餐這兩個點上模凌兩可﹐而最主要還是要顧極父母親的飲食。我是個急性子﹐雖說自助行很隨興﹐但是帶著家人﹐總有一個拘絆在心裡: 不要浪費他們這次難得的行程﹐ 而行程的時間其實只有短短的五天﹐使我隨興不起來﹐而追著時間跑。所以﹐浪費時間在模凌兩可上﹐不讓急性人抓狂才怪。至此﹐也是急性子的父親終於開聲: 你們不要照顧我們照顧到那樣﹐我們又不是七老八十行動不便! 你們把我們放在一邊讓我們自由活動﹐你們去走你們要走的﹐也是沒有問題的, 不需要被我們絆著﹐也不需要事事都要照顧周全的。

父親這樣一說﹐滿腔脾氣的我﹐情緒頓時被按了下來。心裡還是有些不舒服﹐但也使我冷靜下來思考﹐為什麼會脾氣爆發呢? 這原本是一個開開心心的旅行呀﹐可別因為我的壞脾氣﹐破壞了和樂的氣氛。也就有了以上的角色調換的反省覺察和壓力來源的追蹤。

其實﹐當歲月流逝﹐孩子逐漸成長而父母漸漸走向老年﹐角色調換是非常自然的一個過程。但我們在日常的相處之中﹐未必察覺這個改變﹐甚至未能認知這一必要改變。但在異地﹐進行著不一樣的活動時﹐改變會異常顯眼﹐也促使我去更清楚的意識到﹐角色對調後﹐那一份責任﹐與使命。

這也是一份無心插柳的旅行收穫。

星期五, 七月 10, 2009

Micheal Jackson 。 Pina Bausch

2009年6月25日﹐ 麥克傑遜﹐50歲﹐死了。
2009年6月30日﹐碧娜鮑許﹐68歲﹐死了

只相差五天﹐我們的世界同時失去了兩個不同領域的﹑傑出的傳奇人物。



麥克﹐美國流行音樂天王﹐全世界﹐恐怕是無人不曉。哪怕他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因為猥褻男童的醜聞而讓如日中天的事業陷入谷底﹐而沉寂。可他的歌﹐他的舞﹐陪伴了一代人﹐也影響著一代人﹐至今不曾停歇。

我不熟悉他﹐因為我沒有聽他的歌﹐看他的MV﹐模仿他﹐跳他的獨門舞步。但是﹐我知道﹐我知道麥克是誰。我知道﹐我知道 “月球漫步” 是他的獨創舞步。我知道﹐我知道他整容把自己從黑人漂白成白人再把自己的一張俊俏的臉整成橡膠娃娃般的奇怪。我知道﹐我知道他有三個小孩他常常把他們藏起來矇起來不讓世人看到他們的長相。我知道﹐我知道他說他很喜歡兒童卻在後來搞出了猥褻男童的頭條新聞和難堪。

我曾經不明白世人為什麼為這個有點怪有點不正常有點瘋的他而瘋狂。但是在一次無意中觀賞了他的不知道哪一首歌曲的MV後, 我才明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世人對他的熱情不是沒有道理的。

碧娜 (Pina Bausch)﹐德國烏帕塔舞蹈劇場 (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 的藝術總監﹑世界級的著名編舞家﹑舞蹈家。她突破了現代舞的編舞風格﹐影響了二十至二十一世紀的現代舞發展﹐啟發了許多舞者和編舞者的創作思維和風格﹐她在世界各地的演出﹐門票總是一索難求。她是全世界許多的現代舞者﹐現代舞愛好者的偶像﹑景仰卻望而嚮背的藝術大家。

我也同樣不熟悉她。我只是知道她﹐知道這麼一個舞蹈家。我聽運賢(馬來西亞從香港回流的舞者﹐離開舞台10年﹐最近才重出江湖扶持後輩) 說起過她﹐滔滔不絕的談論著她的作品所帶給他的震撼﹑她的編導手法所帶給他的啟迪和由衷的折服﹑他有幸參與過幾次她的客親舞蹈課所帶給他的喜悅。他讓我對碧娜有了景仰和嚮往。

我看過她的作品。不是在舞台上﹐而是在電影里。那是好幾年前的一部西班牙電影<悄悄告訴她> (Talk To Her) 。那時候﹐我瘋著外語非主流電影。裡頭有一段風格很奇怪的現代舞蹈﹐那女舞者非常非常的瘦削﹐一個人在臺上﹐和許多張的椅子﹐一齊跳舞。沒有很華美的動作﹐有的卻只是一個女人與內心交談的動作。我不會形容﹐也不懂欣賞﹐但我那時候看戲﹐也看舞﹐邊看﹐邊想: 原來舞蹈可以這樣子跳。


麥克和碧娜﹐如果把他們放在一起﹐我不會懷疑你們一定會說: “哦﹐麥克!” ﹐ 但大概絕大部份人都不知道誰是碧娜。

沒有關係。今天﹐一個流行藝術天王﹐一個現代舞蹈藝術大家﹐都走了﹐在另一個次元里﹐從來沒有交集的他們也許在那裡彼此認識並開始合作。不論他的死訊有多麼的轟動而她的只是一則一則悄悄在藝坊間流傳的新聞﹐他們同樣留下了最寶貴的才華資產﹑耀眼的藝術寶藏﹐供后人傳承﹑學習﹑參考﹑觀賞。 他們的肉體消亡了﹐他們的精神﹑靈魂將永存世人心中。

其他的﹐已不重要。

願 安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