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一月 31, 2007

自由

最近大马网际网络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应该就是关于“言论自由”的课题了。两名著名博客被提控的案件,在非主流媒体里掀起了热烈的回响。案件明显预示了,对于言论自由空间的侵犯,或挑战。

什么是言论自由? 什么样才是真正的言论自由? 为什么我们需要言论自由?把想说的话,毫无顾忌的说出来,就是一种言论自由?

言论,不是口中说出来的句子,说了就算那么简单而已。一句言论, 代表一个思想、一个价值观。思想,和价值观会对人、事、物造成影响。直接的, 还是间接的。涵盖面深广,或浅窄。

自由,是不受限制,不缚手不脚,不掩口遮耳。自由,崇高而且无价。自由,是一种在现在的民主主义之下,人们依然在追求的美好。

记得很久很久以前,看过一部电影 --《投奔怒海》。越南战乱,难民们为了和平,为了自由,豁出了性命,也在所不惜。电影画面已经模糊,可是对于追求自由的那份义无反顾,却历历在目。

追求自由,是一种生命热情。

可是事实上,自由的背后还牵涉了道德、责任、司法等等多层面。也因此,自由变成了一个复杂的东西。当自由被滥用,会造成什么不可思议的后果?

所以, 言论自由,究竟在哪里?真正的自由,在哪里?

星期四, 一月 25, 2007

言论自由! ! ! ? ? ? ! ! ! 


我不是一个积极的部落客。对于部落格网站所提供的各种功能,我到现在还是在一片云雾里,摸不清楚。我不常常在部落格空间里到处晃,也不常与其他的部落客接触交流。对于部落格社群里的大小事,一向都不堪了了。如果你问我谁是当红的部落客?哪些部落格点击率最高,对不起,我无法给你任何的答案。

不过,我想,这件事,我不能置身事外。因为,再怎么不积极,我还是一个部落客。再怎么漠不关心,我还是希望拥有一个负责任的自由言论空间。再怎么不堪了了,我还是希望,热切的希望,我们的司法,还是公正的。虽然这可能只是一个奢望。

言论自由,和司法公正,不应该总是站在对立面。我们的社会,不应该是一个一言堂。

司法,不应该一再的成了权力的工具,和掩盖事实的帮凶。

说出事实的部落客,不应该被打压。如果,他们说的,真的是事实。

而如果不是,那,杀一儆百,请各位网民们,在言论自由的大前提下不要忘了要为自身的言论负责。

说了这么多废话,你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了。今天,1月25日,星期四,是首位被起诉诽谤的大马部落客-Ahinudin Bin Attan 聆听的日子。起诉人,是《新海峡时报》集团以及集团主管。而接下来的1月30日,星期二,则轮到另一位同样被该媒体集团起诉诽谤的部落客黄泉安,过堂聆听。

如果, 你还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请点击以下的联接去看看相关的报道和文章吧,再决定,你是否也要关注与支持:
想不通啦-羊人部落

星期三, 一月 24, 2007

吴哥 - 淹灭的辉煌, 历史的低吟, 遗下的惊叹

总结

这段旅游记录,竟然写跨了年。在写的过程中,零零星星的捡拾着散落在时光流河里的记忆碎片, 拖的越久,碎片流失的越多。结果写着写着,也已经不是原本自己计划的内容。不过那也无所谓,总是自己记忆的一部分,也同时分享一些资讯予对这个古迹之旅有兴趣的朋友们参考参考。

旅程中,还有一些经历、感受是我无法一一赘叙的。比如说,那晨曦里的香气四溢的法国烤面包。比如说, 那儿随处可见的莲花池。比如说,洞里萨湖上的水上人家。比如说,小吃馆老板娘那精灵可爱的西施犬阿兴。比如说,孩子们交织着天真烂漫和市侩烦忧的眼神。比如说,那些被地雷炸伤导致残废,却仍不屈不挠的坚强生活的人们。其实这一些, 才是暹粒最真实的面貌。

只是,记忆片段散乱而已无以成文。

所以,还是就此打住吧。看图吧,有时候图象胜过一切。而当岁月把记忆慢慢磨光的时候,这些照片,也将是最好的回忆记录了。

而我只想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总是拿别人的不幸来对比自己的幸福,才领悟似的说:原来我是真的很幸福了!

共勉之。
































------------------------------------------------------------------------------------------------

吴哥 - 淹灭的辉煌, 历史的低吟, 遗下的惊叹

篇十二

写着写着,不知觉的, 竟写了这么一大长串,都是关于景点的一些小感想。似乎,暹粒除了古迹,还是古迹。这个刚刚起步的城市,难道就没有其他的了吗?

当然不是。

暹粒是一个依傍着古老历史而开步走的年轻城市,周边都是古老的历史古迹,但是城镇本身却显示出一种战后苏醒,朝气蓬勃的活力,强烈的对比却又相辅相成。虽然贫穷依然充斥,但是蓬勃的古迹旅游业使的城镇正一步步的迈向更稳定和优越的生活素质。

有一项让我惊喜的是,那里的生活素质可能还不及我国,教育也许也没有我国的普及化。但是,那里的卫生程度,我却能赞一声:好!

别的不说,就说公共厕所。说实在的,不论在哪里,若果不是万不得已,我绝少会随便使用一些在路边,或油站里设置的公共厕所。公厕等于肮脏,已成了一个刻板印象。可是在暹粒,不论是在观光点的五星级公厕,还是在村子里村民自家建起的公厕,都绝对不会有异味,和秽物。

我想单从这一点就可看出,高棉族的文化历程虽不算长,却显示了优良的文化作风。

短短的一星期旅程中,与当地人真正接触相处的机会其实不多。相处最多的,还是司机先生西多。他是个依然保持着淳朴个性的人,待人诚恳。而且,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外,他好学不倦,积极的提升自己,上夜校修读学士课程。在生活仍然艰难的情形下,他还是积极的面对,乐观的过着每一天,也一步一脚印的建构更美好的将来。

而我也相信,大多数的高棉人,正积极的生活着,期待着更美好的明天。

相比之下,许多比他们有着更好的生活条件与环境的人,却悲观消极的过着自以为看不到未来的生活,将心隔离在世界之外,显得可悲多了。



入夜后的暹粒, 依然生气盎然。看看装簧各异的西式Pubs, 廉价的啤酒, 动感的音乐,舒服的环境,刺激着旅人们的感官。。。。越夜越美丽。。。。






















------------------------------------------------------------------------------------------------------------------------------------

吴哥 - 淹灭的辉煌, 历史的低吟, 遗下的惊叹

篇十一

稍对亚洲时事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 大概对于红高棉政权和波尔博这两个名词不会感到陌生。
波尔博,红高棉(共产党)的领袖、一个闻名世界的杀人魔。在1970多年间到1993年间, 他把柬莆寨带进了维持了大约20年的内战里,也把人民推进了红色恐怖里,也把这片土地用千万无辜人民的鲜血染成了可怕的鲜红色。

如今, 他死了,带着血腥的辉煌。而内战也早在十多年前结束了。只是,他为柬埔寨人民留下了许多恐怖的、可能一辈子也抹不去的伤痛回忆,也留下了 千万颗遍布全国,依然威胁着生命的 - 地雷。

在旅程中, 我们曾参观设在暹粒的杀人场和死难者纪念塔。纪念塔里很随便很简陋的堆积着许多个无名的牺牲者的骷髅头颅。塔旁是一块帖满当年的血泪故事的布告版。司机先生西多,为我们诉说着他的经历。没有难过悲伤,语调是一贯的平静,仿佛他在诉说着别人的故事。我不知道, 是不是因为他已经重复的为他的不同的客人们解说太多次,而麻木了?



过去曾在一些时事节目中,看到那些堆积如山的骷髅头颅的画面时,是那么的触目惊心。没有经历过战乱,曾一度使我难以置信这个世界依然战争不断。可是当我亲眼见到这些骷髅头颅的时候,心中的震撼还不及在看新闻画面时来的强烈。而耳边听着西多的亲身经历,眼中看着布告版上一个个人名与故事,却也只是淡淡的,没有太多的感受。

而西多在侃侃追诉后,也只是报以一个轻松淡然的微笑。

也许,在现在的晴空万里下,往事已如烟,只剩云淡风清。





有兴趣知道这段历史的朋友, 倒不妨去看看这个:

走过波尔博


-----------------------------------------------------------------------------------------------

如果要说感受,恐怕,那一个个被拆除下来的地雷,还有那民办的破陋“地雷博物馆”,更让人震撼。

放眼望去,这只不过是一间非常简陋,破损不堪的村屋。屋外挂着一串又一串似被丢弃的金属罐子。而其实,这就是由民间拆雷专家Akira自办的“地雷博物馆”,而那一串串的罐子,其实是被拆除了炸药的地雷外壳。

博物馆里没有展示柜,只有随意用木板搭起来的、或木条架起来的的所谓展示架。零乱的堆积着各种形状、各种体积的地雷、和一些炸弹、手榴弹等昔日武器。而这些地雷残骸,大多数都是博物馆主 – Akira在内战时期亲手装埋,战后再亲手拆除的。

Akira, 何许人?根据资料,他只是一个不是很清楚自己的出身背景的孤儿, 现年大约30多岁,从小被红高棉军收养并训练成埋雷高手。深受战乱洗礼, 看尽战争残酷的他,在战后,自动自发的走遍全国个地,在没有先进探测仪器的协助下,用他自己的原始方法,在他自己所埋下地雷的地方, 把那些严重危害人民性命的炸弹给拆除掉。据说, 他每一天拆除地雷的速度和数量, 比之那些拥有先进仪器辅助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拆弹专家还要快且多。
博物馆里除了那些地雷,还收留了十几个无意间踩到地雷而造成身体残缺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是来自贫穷落后的郊区和村落。Akira收留他们,给他们温饱,也让他们受一些基本教育。

一台旧电视里播放着关于Akira拆雷的短片和访问。他说,他只是希望能尽自己的一点微小力量,为国家扫除地雷,为下一代扫除战争残留下来的生命威胁。虽然, 他所做的, 其实是一件也危及他自己性命的事情。

如果说Akira是一位真正的人民英雄,大概没有人会反对。

我们逗留的时间并不长, 而且刚好Akira不在,因此很遗憾的我们无缘与这位人民英雄会面。

只是,在这样一栋实在是破损不堪的博物馆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冷冰冰的文物和砖墙,却是流淌在其间的,人间温情,和勇气。

由衷的, 佩服, 也由衷的,祝福:但愿在不久的将来,地雷全部被扫除,柬埔寨的子民们,不必再担心那看不见的威胁,能够自自由自在的远足、郊游。。。




这间博物馆如今也受到一个国际自愿组织的支持和援助,设立了网站,或许朋友们可以去看看,也或许,您能为他们做一些些什么:
Cambodia Landmine Museum
---------------------------------------------------------------------------------------------

吴哥 - 淹灭的辉煌, 历史的低吟, 遗下的惊叹

篇十

女皇宫, 是另一个我非常非常期待的古迹建筑景点。为什么期待? 无他, 只因为, 她是吴哥建筑群中, 唯一代表女性,属于女性的建筑物。也因为,她的雕刻艺术,是吴哥建筑中,最巧夺天工的一栋。

与其他的古代王朝一样, 吴哥也是一个父权社会,男尊女卑。建筑形式,宗教形象,处处显示了女性卑微的社会地位。

如果要说的清楚一点,嗯, 举个例子。根据书上的资料,吴哥窟里的东南西北四面的天堂梯的使用,就有性别区分。东门,或西门的梯, 是男人们才可以使用的,堂堂正正的登堂入室。女人只能卑微的绕到建筑物的西或北门(通常在后端),从后门进入建筑物。而这样的情形, 几乎都出现在所有的古迹建筑设计里。

不过有一点值得赞扬一下当年的建筑设计师的就是,他把让女人使用的阶梯,建造的比较不那么峭,落脚处较宽,梯级之间的距离也没那么大。可以说,他考量了男女之间体力上的区别,也考虑到了妇孺的安全问题,细心周到。而男人的形象, 在古代通常都是勇者的化身,所以,峭一点的梯级, 才能突显勇者无惧的形象。所以呢, 如果你想尝尝当勇者的感觉,倒不妨在攀爬那天堂梯的时候, 选择正门的那三道梯。

而在印度教里,教徒们也崇拜林迦 (Lingam)。知道林迦是什么吗?林迦就是印度教主神之一 – 湿婆 (Shiva) 的男性性器官,也是湿婆的化身。为什么会崇拜Shiva的性器官呢? 这与一段“湿婆狂舞”的印度教神话故事有关。想知道详情的朋友,大概可以点击一下这个Wikipedia网页看看。

诚然, 性器官崇拜, 在宗教世界里, 其实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而从中, 总不难大略窥知一个社会族群对于性别的区分和看法。

说回女皇宫。顾名思义,那是当年为女子而建筑的一座宫殿。在一个极度父权崇拜的社会里, 怎么会建立起那么一间属于女子的神庙、宫殿?众说纷纭,其中一个说法就是在战争庇护后宫妃嫔妇孺的所在之地。

她与其他灰暗色调的建筑不同,她是采用红色火山岩建筑而成的,整栋建筑是一种柔和的暗红色,在一众硬朗的建筑群中,鹤立鸡群。展现了代表女性的柔美风情。

此外, 与其他建筑的宏伟壮观相比较,女皇宫显得小巧精致,因为建筑范围较小,而且墙壁和门楣都较正常高度来的矮,出入必须俯首弯腰。唉,虽说为女子而建,却也不免要女子们弯腰哈背,俯首称臣。

之前参观其他建筑的时候, 已经不止一次的为这古王朝高超的雕刻技术发出声声的赞叹。来到女皇宫,亲眼目睹了那壁上的雕刻,俗世的赞叹也显的多余了。因为雕刻艺术和技艺的高超, 在女皇宫里已经可以说达到颠峰。

我只能说, “吴哥艺术之钻”的美誉, 她当之无愧。

女皇宫的浮雕大多数集中在门楣上,细致的雕花,咋看之下, 你会以为那些是木雕,因为雕刻非常的立体、浮凸有致。而雕花的线条层次分明之余, 又多了份柔纤,就似女子纤柔细腻的心。

其实再多的语言修饰, 我也无法带出那颠峰造诣的艺术之美。既然如此,何必多言, 就待有心探索的朋友们自己去探究体会吧。

---------------------------------------------------------------------------------------------------------------

外一章:

女皇宫外,坐着一位老奶奶,衣着朴素,脸上挂着和蔼又有些腼腆的微笑, 应该是附近村落的农家人。她只是维持着同样的姿势坐着, 不动,似乎在等待着好心人的施予, 却又默不作声。

我与妹妹静静的在一旁观察。总觉得, 老奶奶与女皇宫, 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风情美图。老奶奶虽然不再年轻, 但是从秀气的五官可以知道, 年轻时候的她, 也是位秀美灵气的姑娘。

其间, 还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画面: 一班应该是来自韩国的阿嬷很热情的围绕着老奶奶, 很亲热的相互问候着,还争相要与老奶奶合照。韩国阿嬷们虽然也已年逾花甲,却也细心装扮,浓妆艳抹,依然如朵朵灿烂牡丹,与老奶奶的朴实无华,灵秀气质,形成强烈对比。

老奶奶似乎对这些突如其来的热情给吓到了, 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不过脸上依旧微笑着,却也乐在其中。

闹了一阵, 终于也拍完了照片。有位韩国阿嬷还摘下头上的一对很漂亮的发夹硬是要送给老奶奶,老奶奶推辞不果, 也就欣然接受了。众位奶奶们, 又高高兴兴的来了张大合照, 才渐渐道别散去。

呵, 这真是一桢可爱又温馨的美丽图画!






---------------------------------------------------------------------------------------------

吴哥 - 淹灭的辉煌, 历史的低吟, 遗下的惊叹

篇九


浮雕回廊,是吴哥窟内,被视为雕刻艺术盛殿的所在。窟内共有两条浮雕回廊,一条是内环,于第二层中,另一条则是在第三层,祭殿的最外围。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这条长八百米的外围回廊了。

全长八百米的廊壁上,刻着印度教经典长篇史诗关于天神、魔界、人道交战的神话故事。

我不曾读过这两部巨作,也不了解印度教神话精髓,所以也无法了解浮雕所诉说着的故事。只是,看着整幅墙面都细细的雕着一段又一段的神话故事,这需要多少的耐心和毅力?每一段故事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鲜明,众神的各种坐骑、战车也绝不马虎,栩栩如生,手工之精之细,可叹!

细细观察,还依昔可辨识不同年代,雕花的分别。吴哥窟建筑经历数十年方建成,想来,这回廊的雕刻,也经历了几代人的血汗付出,方得完成吧?

我们静静的走着,静静的看着,尝试辨别着各神的身份,在复杂的画面里,寻找我们熟悉的神影:Shiva、Visnu、 Apsara、 Garuda、还有人身象头的智慧之神。。。

夕阳余暇,将我们的影子投射在墙上,与神明雕刻交溶于墙上,似乎,众神正与我们喁喁耳语,诉说着那战争惨烈的血与泪。。。















一小部分回廊上的雕刻。。。有些模糊了。。。

------------------------------------------------------------------------------------------

星期四, 一月 11, 2007

吴哥 – 淹灭的辉煌, 历史的低吟, 遗下的惊叹

篇八

午后,折返吴哥窟。
横跨护城河、连接吴哥窟的天界桥上,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的游客,滔滔不绝的导游,又是一番热闹繁华的景象。

看着人潮, 我却不禁有些沮丧。大概又是一场无尽的拥挤。

边朝内走,边听着各地各调的语言充斥,却也不失为一种旅行乐趣。旅行团人数多,阵仗大,音亮也最大,身旁竟都是日语、韩语,以及台湾腔调华语及闽南语。这些日本团韩国团台湾团的团员大多都是阿公阿嬷,他们魄力可不比年轻人逊色,那份热情, 也绝对可比柬埔寨上空的红日。空气中,充满着他们高声愉快的交谈。

吴哥遗迹群除了精雕细刻的浮雕特别多之外,就是宽大的门槛多,楼梯也多。在炎阳下跨过一个又一个高又宽的门槛,一阶又一阶窄而峭的楼梯,实在不是件轻松的事,许多娇生惯养的年轻人可是叫苦连连。《柬埔寨-五月盛放》的作者卡门也说过,参观吴哥, 是一场跋涉。所以, 我想说,我佩服那些老人家的魄力。

相对的,单独行事或三三两两的西方游人及背包客,就显得一些孤清。

进入主殿,直往中央祭殿前进。中央祭殿,也就是最为人们熟悉的那三座高塔中间的最高塔了。我们想着的, 是从最内部往最高处去,再由高而下,慢慢的走。

期待已久,终于置身于吴哥窟内,竟有些许的虚浮不实。而如今, 我正走向圣殿,走向传说中众神交汇的地方。

只是,站在中央祭殿下,抬头仰望那高高在上的塔顶,想象着印度教神人仙女从天而降的画面,一如仰望天堂。。。我既敬,且畏。

畏,真的是畏。看着那天堂梯,傻眼。那梯陡峭、坡度大,而且梯级边沿的角度已经不呈九十度,变得圆而滑顺的弧线,脚板可以踩的平面相当窄,又有所破损。。。。一踏空,恐怕就要摔个四角朝天。

建筑四面,十二座梯,我们选了其一看起来比较好走,落脚处比较宽敞的。我们一行五人,两男三女,两个男生咚咚咚的,就到了神殿。我们三个,却坐在下方,直瞪眼,论友伴怎么劝,怎么说,就是不肯。。。不,是不敢。。。

结果呢?结果,一班台湾auntie和阿嬷听到了我们这里的吵闹声,便探出头来,问明了原因,他们竟一股脑儿的起哄,在殿门前,给我们鼓掌打气。其中友伴阿卿还一派轻松的走下来“接”我们,没法,只好硬着头皮,手脚并用,在阿卿的护送下,我们终于顺利的登上了最神圣的地方:中央祭殿。

祭殿里早已汇聚了人潮。还好殿内相当的宽敞,中间还有个大大的空地,据说,是当年的蓄水池,不过也早已干枯。从殿内鸟瞰刚才置身的“大地人间”,视野开阔了,远眺寺外,苍绿景致尽收眼廉,多了份苍茫,与寺内人影熙攘的强烈对比,滋味无限。





友伴汉卿在祭殿的窗前...像不像阁楼里的落寞男子?









及后,排了近一小时的队, 我们终于顺利从天堂圣殿, 飘然回落人间。

一场靠近天堂的闹剧,于此落幕。














黄昏夕阳下, 吴哥前留影

星期四, 一月 04, 2007

吴哥 – 淹灭的辉煌, 历史的低吟, 遗下的惊叹

篇七

寺壁已经斑驳, 雕花模糊不清。老树粗壮的根,霸道的横生盘据。似千年老树精,伸出魔爪,紧紧抓住了那顽固不化的石墙,看起来有些狰狞,就像阴森可怖的古堡,里头住着长脸勾鼻,脸色苍白的千年女巫。从外面望进那幽暗的门,想看清里头的动静,却望不穿那黑暗,仿佛那女巫正躲在暗处,伺机等待误闯禁地的猎物,好饱餐一顿,驱散千年来的饥肠漉漉。

看到塔布隆寺 Taphrom时, 心里顿然浮现了儿时听过的黑色童话故事的画面。就不知道当年发现这一座古迹的第一人,是否有着同样的感受。又或者当年Taphrom初现世的时候,情景比现在的更甚更吓人。

还好,早已经有数批游客比我们先一步,闯进了这幽闭的空间,热闹人声回荡在树身与石壁间,早把那千年女巫给吓跑了。

走进寺身,还是一道又一道的门、一条又一条迂回的廊,只是光线被群树遮挡了大半,阳光照不进室内。黑暗使人有些毛骨悚然,更添了些敬畏。心头倒有些闷窒之感。

走出了暗廊,来到一处似中庭的所在。阳光一片灿烂,人声可说是鼎沸。
众多的游人都一并的聚集到了其中一扇门墙和一堆坍塌了的废墟前,互相拥挤着。

树根与石壁共同建造的独特景观,在这扇门墙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达到了最极致的呈现。

这里也是好来坞电影《Tomb Raider》的主要拍摄景点。尤其是这一扇门,与那树根,相信对许多人来说,是那么的熟悉。好来坞娱乐文化全球性的入侵力,与电影的强大感染力,再次得到印证。时不时总会听到有人嚷着说,Tomb Raider来啦。

大家都争相的站在门外拍照。是在想象着自己是Angelina Jolie, 或者是Lara Kraft,好 满足一下接近偶像的渴望, 也满足一下当英雄的痴梦?

我们也凑热闹, 跟着其他游人,争着站到那门口前,而友伴阿斌霸占到了一个自认好视野的石块上,摆弄着相机,想尽办法,想要抓个最好的角度,好把那高耸入天的参天老树、连着那四处延伸的树根,与那扇被泰山压顶的门墙,一并摄入镜头中。只是这属于大自然的艺术杰作,是何其的壮观,不论镜头怎么转,始终无法将这幅艺术作品完整的摄入镜头之中。

再看看站在前面憨笑的我们,是何其的渺小!



走累了,我们找了个阴凉空旷,游人少到的僻静角落,坐在石块上歇脚。除了虫鸣鸟叫,四周是一片的死寂,阳光从树叶间射进来的光线,轻柔的洒在地上。偶然间三两旅者踏步而来,踩过落叶沙沙, 我们彼此点头示意,谁都没有开口说话的意思。这一刻,我们共同分享的,是那一份难得的,隔绝后的安静。


百年来,树与石,唇齿相依。
盘根错节,残岩裂壁,经历了多少时光,它们从相互抵抗、相互交缠,相互依赖、到相互支持。
如今,它们再也分不开,在沧沧的时间回廊里,成了彼此的最佳伴侣,时光不断推移,它们却静静的,支撑着彼此,共同走过了幽幽岁月。
















外一章:

我们总共拜访了两次Taphrom, 原因是第一次人实在太多了,走在那迂回曲折的暗廊里时不时都会被人堵住通道,有时候又被废墟或大树阻住去路,加上来去匆匆,结果无法将之尽收眼底,也未能取得好照片。

第二次拜访,游人少了,安静了,也满足了。

我们还遇上了一位旅游区警察,主动的当我们的向导,给我们引路。只是随着他走了一会儿,我们的警惕心起,怕他会借机向我们讨取小费,为了贯彻节省的背包旅游方式,我们拒绝了他的好意。我不知道,我们是不是以小人之心度了君子之腹?

拒绝了警察叔叔的带路,结果是,我们在里头穿来穿去,迷失在迷宫似的走廊里,找不到出路,花了些时间,才穿出来,有如穿过时光机器,才回到现实世界。呵,邪门!